刊名:重庆建筑
主办: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SSN:1671-9107
CN:50-1150/U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417
被引频次:747688
期刊分类:建筑科学与工程
期刊热词:
城市与建筑
【来源:京报网】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肖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打造罗马城的念头,为什么让人们感到不安?因为这项工程背后的权力意识太浓重了,如果这项计划完成,则代表希特勒成功了。这项工程即使后人可以彻底拆除每一座单体建筑,中轴线上也会留下明显的痕迹,如此巨大的体量必然能让人们猜出希特勒的意图。希特勒的建筑代表着他追逐权力、征服他人的欲望,这既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宣传战,也是他塑造的德国梦。正如设计师施佩尔写道:“即便有朝一日所有的史料都消失了,历史学家依然可以从第三帝国的建筑中读出希特勒统治全世界的计划。”
《权力与建筑》 [英]迪耶·萨迪奇著 吴真贞译 重庆出版社
尼采曾说:“在建筑中,人的自豪感、人对万有引力的胜利和追求权力的意志都呈现出看得见的形状。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与其说建筑师在追求自己伟大的作品,不如说建筑师在实现他人的伟大时成就了自己。这本书打破了建筑与文化、艺术颇有些天真的关联,告诉我们只有当权力意识真正褪去之后,文化与艺术才会成为建筑的存在价值。
如今,这些建筑残片已经失去了当初的意义,但是我们仍能从中读出某种特定的物质表达。用建筑清晰表达权力的意识,是古今权贵彰显自我意识的外在表达。我们看中国的历史,建筑的权力意识不言而喻。为什么项羽要烧毁阿房宫,为什么黄巢要毁掉长安城,为什么历代君王都知道大兴土木的危害却仍要打造超越历史的庞大宫殿。李自成灭亡明朝离开京城时想毁掉紫禁城,而满人入主中原时是保护紫禁城,这背后仍是权力意识,前者是表明新政权和旧政权的决裂,后者表明新政权与旧政权的继承关系,这无一不是在权力的符号下理解建筑与人类的关系。
1937年,希特勒在纳粹建党纪念日上宣告:“打造新建筑是为了巩固我们的新政权!敌人也许会猜到这一点,但我们的人民必须要明白这一点。”他认为伟大的建筑是医治德国人民自卑感的良药,要想教育人民就要拿出让人民感到自豪的实物,这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给人民灌输信心。正是在这些思想下,他开始对柏林进行改造。
“建筑关乎权力”,是整本书的核心。作者将建筑作为权力这一抽象名词的可视化实体,当人们用“伟大”“宏伟”“壮观”等词语描述某些建筑时,其背后往往是阶级差距带来的权力震慑,人们通过视觉,进入到对权力的感慨中。
(原标题:土木之上的权力游戏)
希特勒便是一例--作者认为希特勒绝对是权力的崇拜者,非常喜爱用建筑体现他的权力,甚至在欧洲还未完全在他掌控之下时,改造欧洲、改造柏林的日耳曼尼亚计划就已经有了蓝图。他急迫地希望用现代的力量重修罗马式的首都,借以说明他的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继承的关系,向世界彰显他作为欧洲统治者的权力。
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建筑的目的为服务公众。我们也能看到各种建筑师所谓艺术性的表达,但作者无情指出无论身处何种文化,建筑师想要获得工作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权力影响,有时需要和权贵搭上关系,“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掌握建筑资源的,除了权贵别无他人,不惜一切代价获得建筑机会,已经成为建筑师无法逃脱的宿命”。
人类自脱离原始社会起便与建筑密不可分。建筑本是人类遮风挡雨的寄居之所,而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也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创新变革。通常人们习惯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观看建筑,却很少深思是我们影响了建筑,还是建筑影响了我们,难道现代建筑只是与文化、艺术相关吗?英国知名建筑评论家迪耶·萨迪奇通过《权力与建筑》这本书,以第三帝国总理府、美国总统图书馆、水晶大教堂、世贸双子塔等知名建筑背后的故事,为人们讲述人类对权力的崇拜是如何通过建筑表达,建筑如何创造了我们。
流程编辑:u060
建筑为什么而建?如何建成?有什么意义?作者在追问中,寻找到了建筑背后被权力文化所牵扯的线索。作者援引历史、地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证明了建筑表达的第一语言是权力,之后才是美与艺术。有些城市打造奇形怪状的摩天大楼,有些地方塑造自己的历史形象,有些地方以庄重严肃塑造自己的建筑群,这些无疑都是在宣扬自己的身份认同与打造本地城市在国家甚至世界上的地位,这种用建筑表达财富与权力的行为,在世界各地均是如此。
文章来源:《重庆建筑》 网址: http://www.zqjzzzs.cn/zonghexinwen/2022/0918/376.html